我們為什麼想到動物園看動物,原來是為了reconnect,但是…

131

為什麼人們如此希望去看動物呢?很多去動物園的人,他們都會說是因為自己喜歡動物,我沒有懷疑他們的說法,同時也可以再觀察除了「喜歡」,還有什麼在裡頭:

「人們去動物園不是只想看動物,人們是想與動物連結(they also want to CONNECT with them),但動物園的環境卻是無可能讓人們和動物的結連。即使動物園其實是為了人類而存在,而不是為了動物存在,但人們仍然得不到滿足。」(Animal and Society,p112)

什麼是connect呢?怎樣才算是connect呢?前陣子與師長聊天,她的一席話令我重新再細想什麼是connect和disconnect。

老師說:「前晚我們一群人一起行到大佛腳下的壇上,在星空下靜靜地坐着練習。那天晚上很大風,我們緊緊靠在一起,即使沒有人說一句話,也沒有任何的互動,我們還是connect在一起的,那一天晚上的情景,深深留在大家腦海中。」

老師續說:「與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,你也可以從人群中disconnect。我們一群人一起吃飯,但我們都不說話,只是自己靜靜地吃飯。這個時候,即使在一群人之中,我們還是可以進入獨處。connect還是disconnect,並不在於行為,是在於我們的心。」

這忽然令我回想到,我與動物「重新連結」的時刻。那時我開始養貓,然後慢慢接觸保護動物的議題和工作,從那時開始,我再也沒有「很想去動園物」的欲望。因為我知道動物已在我的心裡面,每一次能盡力為動物做一點點的事,那怕是為一隻小蟲子,還是一隻小狗,但我已感受到世上所有的動物都在與自己重新連結。大概,這種與動物connect的方式,對人類和動物來說也是更能互相尊重的方式。

為何說「動物園的環境卻是無可能讓人們和動物的結連」?再補充少許:
世界各地的動物團體和媒體,已一再揭露那些自稱讓人「親親大自然」的動物園、海洋世界,對動物來說是一個囚室。然後人們還是很希望能去看看動物,為什麼這樣的欲望會如此強烈呢?

《Animal and Society》一書中提到,住在城市的人類和大自然的隔閡愈來愈遠,人們到動物園是為了逃避城市,是基於要解其決沉悶。

然而動物園的設計,根本並非動物原來棲息地的模樣,動物在這些假山假水的環境內,心理受到嚴重影響,被困的動物變得毫無生命力,甚至出現重複的刻板行為,又或是整地呆在一處一動也不動(去過動物園的人,也見過這樣狀態的動物吧?)

於是遊人看着一動也不動的動物,於是感到沉悶(boredom)。遊人明明是為了解決沉悶而去動物園,但到動物園看動物也解決不到這問題,於是會愈來愈希望以更互動的形式去接觸動物,例如觸摸、餵食動物,甚至是看動物表演是動物競賽等:

「人們到訪動物園,是因為他們愛動物,即使他們為動物所身處的圈養環境感到內疚,但『個人興趣(self-interest)』(想看動物或摸動物的欲望)勝出了,因此令動物園成為永恆的商業活動。」(p111)

《Animal and Society》:
https://books.google.com.hk/books?id=92Ct9iD1QTYC&printsec=frontcover&dq=animals+and+society:+an+introduction+to+human-animal+studies&hl=zh-TW&sa=X&ved=0ahUKEwiZ5L7R0JfXAhUBTrwKHU_OC4EQ6wEIJTAA#v=onepage&q&f=false